欢迎,广东省视光学学会官网!
行业动态 / 论文推介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眼前节形态的结构特点,探讨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的眼前节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23例(46眼),年龄(24.1±12.4)岁(范围8~49岁),屈光参差(8.73±4.73)D(范围1.62~16.75 D),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高度近视眼(屈光不正度数高于-6.00 D)为高度近视组,对侧眼(屈光不正度数在-5.75 D之内)为对照组.用A型生物超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中央区角膜最大与最小子午线角膜曲率的平均值)或曲率半径、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形态(30°范围的平均Q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用于双眼间的参数比较,直线相关用于两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跟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值)分别为(1.43±1.26)D、(27.45±1.63)mm及3.60±0.22;对照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AL/CR值分别为(0.93±0.92)D、(24.19±1.41)mm及3.16±0.1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5;t=8.606,P<0.01;t=8.167,P<0.01).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分别为(44.1±1.8)D、(-6.3±0.3)D,(1.4±1.0)D、(0.3±0.2)D,-0.35±0.13、-0.16±0.18,(3.12±0.30)mm,(38.7±4.2)°及(178±37)mm3;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分别为(44.1±1.8)D、(-6.4±0.3)D,(1.3±0.8)D、(0.4±0.2)D,-0.33±0.10、-0.20±0.19,(3.08±0.32)mm,(38.8±5.8)°及(175±40)mm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显示了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0.662,P<0.01;对照组r=0.618,P<0.01).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角膜顶点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0.287,P>0.05;对照组r=0.2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而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延长.

作 者

郑林燕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 薛安全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 陈世豪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 周雯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 王勤美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

刊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0 年12卷02期

上一篇:
下一篇: